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提升教会文化,建设优质教会

2017-01-03 灵修平台 QT灵修



提升教会文化,建设优质教会


张远来



精彩内容

社会对教会的印象,或者说教会能否被社会接纳而真正扎根,取决于教会的社会形象,教会形象之建立则取决于教会的文化。社会看不到教会的信仰,他们看到的也只是教会信仰背后的教会文化。教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留给社会什么样的形象。基督教唐、元、明曾几度来华,一度红红火火,但最终都黯然逝去,甚至我们依旧很难肯定,今天的基督教在中国,是否就已经扎根于中国文化。其背后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历史上三次基督教来华都未能在那严峻的冲击来临之前,在中国建立起能适应中国文化土壤的教会文化。或者说,他们徒具中国化的基督教,而非基督教的中国化。可见,教会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教会的社会形象,更是关系到教会生命力的根本问题。本文就尝试探讨中国教会文化建设的出路,一管之见,仅希望表达对中国教会文化建设的渴望与支持。



一、回归圣经,重整信仰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会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教会文化。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说过:文化是宗教(信仰)的表现,信仰(宗教)是文化的本质。基督教信仰的根本是圣经,但这并不代表基督教会所接受的所有信仰理念都是来自圣经。例如,对基督教有深远影响的奥古斯丁,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分其神学思想是来自圣经,还是新柏拉图主义;中世纪天主教会所奉为正统的基督教宇宙观就不是来自圣经,而是亚里斯多德。历代基督教会都在试图清除那些不是来自圣经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会观念。但同时,我们又会受新的社会思潮,甚至仅仅是某些有影响力的教会领袖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而把某些非圣经的观念带入信仰。生活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文化氛围,我们很难觉察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甚至生活方式,是否就是不可质疑的信仰,抑或不合时宜的观念。我们所接受的信念就成了我们的价值观。某种思潮的产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甚至是合理性。但当其进入一种新的文化处境,它就可能成为奴役人性,影响教会发展的绊脚石。过去,中国基督教受某些思潮的影响,我们一度以为“越封闭就越属灵、越保守就越虔诚、把自己关的越紧就越分别为圣、越穷就越爱主……”。同时,正如神学家田立克所言:受那些电视明星牧师的影响,他们倡导越成功就越是上帝的赐福,生活越奢侈就越是上帝的恩典——他们是在为自己奢华的生活找藉口。提升教会文化,我们首先需要回归圣经,用圣经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信仰内涵和教会的组织方式,更新我们的信仰观念,把一切有违圣经教导和普世价值的东西剔除,以圣经的原则建构我们的教会文化。


二、以宗教节日为纽带,让教会走出自己的围墙


基督教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平安夜、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情人节、敬老节、省墓等等。最近几年,在城市教会还逐渐形成了教会春节联欢、中秋团圆等具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特色的基督教团契活动。这些节日都具有人性共通的普适性精神内涵。其中感恩节、圣诞节、平安夜等已经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每每教会举行类似节日庆典,总能吸引大量社会人士参加。甚至母亲节和父亲节已经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在人文关怀上,人性是共通的,不管你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不管你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所有这些基督教节日都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性质,很适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比如,感恩节、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些来自原始基督教和西方社会具有基督教背景的节日,都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孝道传统。因此,发扬宗教节日中人文关怀精神,以宗教节日为纽带,把基督教的节日举办成具有基督教神学内涵,兼具中国文化元素的庆祝活动,把节日的喜庆融入宗教性的神圣以及团契性的亲和力,这将是中国教会走进社群,融入社会,也是吸引人进入教会的重要平台。从宗教节日文化入手,逐步让基督教文化走入人群,教会不妨跟社会团体、街道办等合作,开展文化下乡,文娱走入社区等活动。以基督教节日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扬宗教节日背后具有基督教普适性特征的精神元素,并融合中国文化传统,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督教节日文化,应该可以成为我们提升教会文化形象的一个可行的纽带。


三、发掘教会历史资源,开拓教会历史文化产业


传说最早使徒多马就曾来过中国宣教。后来的唐元明清都有大量基督教在华活动,特别是对蒙古文化,基督教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基督教在那里有数百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进入蒙古以前,连续有数位蒙古可汗自称为天主的信徒。近代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更是有目共睹。中国的第一间现代化的医院、学校、幼儿园、老人院、孤儿院、麻风病院——包括那几乎所有现代化具有人文关怀的民间机构和组织,都与基督教有着直接的关系。让妇女走进学堂,让学子走向世界,坚定地破除女人包小脚的恶俗、倡导禁烟、禁鸦片、辛亥革命、带来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给西方世界、主编中英大辞典……凡此种种,都是来自基督教思想及其在华努力的成果。对此,社会对中国基督教的研究,已经远远走在了教会自己的前面。但他们对基督教的研究,永远代替不了教会自身对其一路走过来的历史的反思与审视。发掘历史便是文化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致力于建设文化大国,致力于改革开放的努力中,中国基督教可否发掘中国基督教的历史资源,开拓教会历史文化产业,让基督教的精神资源可以弥补某些社会信仰真空的缺憾,让基督教组织的有生资源,贡献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窃以为,这正是基督教做光做盐的信仰传统,也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资本。


历史是一种资源,是无法被替代的资源。我们可以发掘教会的历史资源,并把它发展为历史文化产业。或许我们还可以联合旅游、学术及宗教文化部门,深度发掘教会历史,开辟基督教旅游线路,重审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以历史传统提升教会的文化形象。在后宗派时期,我们没有了宗派,但我们有历史,发掘教会的历史资源,结合中国文化传统,适应社会处境,建立教会的特色文化,这会将是我们提升教会文化最独特的资源。


四、集中资源,发展亮点


每一间教会都有自己特殊的处境,不可能完全照搬和模仿他人的经验,也无需别人所做的我们都要做。教会需要集中资源做最重要的事,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大家最需要的、最具价值的事工。笔者曾经走访过一个偏远的山村教会,短短几年时间,那里的教会正在逐步走出农村教会普遍的萧条,并逐渐被社会所肯定与接纳。当农村的青壮年都一窝蜂地进城务工,甚至留守孤寡妇孺没法形成有系统的农耕力量时,教会一群弟兄姐妹自发组织起来,相互帮助,形成了一个个农耕小组。当大家都涌向城市去淘金,有一群中青年信徒留下来,在农村牧养教会和照顾老人。他们互相扶持,相互学习,用几年的时间,建立了养种植也,收入一样不俗。他们自发地照顾当地的孤寡老人,无论他是不是基督徒;他们成立了教会的婚丧队(农村中青年人走了,在某些地区,婚丧礼都不够人手举办),教会有中国文化元素及基督教文明的更优雅婚丧礼,受到了当地普遍的接纳与好评;当大量留守儿童得不到基本的照顾和教育之际,这群基督徒找来城市的支教,在山区的农村开办了每年长达一个月,甚至更久的免费夏令营和冬令营,给这些留守儿童补课和进行品格教育,教授他们英语、语文、绘画、音乐等等。给了他们当地学校无法做到的高质量的教育。他们联合上级省市基督教两会,组织城市教会的医务等团队到农村义诊。在城市教会搜集了二手衣物,分发给当地的穷人。当汶川地震时,这群信徒捐出了当地最大一笔善款……他们在逐渐形成有基督徒文化内涵的农村基督徒群体。假以时日,这些教会就能在当地走出一条农村教会及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这就是社会可见的教会文化。

中国有56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区,教会的处境与文化都有很大差异。每间教会总能找到自身的独特之处,发展那个亮点。


五、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出教会爱的文化


社会服务是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而非单一的行政行为来进行资源的调节和相互关怀的行动,即以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它是构成现代文明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教会内部,基督教常通过社会服务来传递基督的爱。社会服务是教会走出围墙,进入公民社会,并参与社会交流的重要途径。借着社会服务,教会可以逐渐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学会与社会平等交流,起到光和盐(太5:14)的作用。借着这一机遇与平台,教会可以以非宣教的方式,在服务的过程中活出基督的爱,见证基督教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伦理。社会精神文明的背后是伦理,伦理的背后是信仰。基督教可以借着有信仰内涵的社会服务,来建造教会文化,活出爱的文化。


六、发挥教会组织优势,以优质的教会的管理和牧养提升教会的文化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牧养与管理,有什么样的牧养与管理,就有什么样的教会文化。人们对教会文化的观感是是来自其对教会的组织与行为方式的了解。单独的个体教会,或者说地方教会无论多么优秀,都不足以影响这个的社会文化。我们需要团队式的教会。我们需要教会的联合,从而形成教会的联谊机制,可以形成教会代表与社会的对话。从最近一系列教会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会缺少一个能够代表大家共同声音的联谊机制,因此,我们在困境中也无法形成统一的、有计划、有理性、有质量、有代表性的教会声音。中国教会亟待打破我们数千年来“一山不容二虎”的狭隘,我们不仅应该一山有二虎,而且应该有很多“虎”——或者说,我们不是虎,我是羊,羊的成功法则就是群体性。在非强制的自觉中形成强有力的团契性力量。

当前中国教会最大的需要之一,是教牧人员的数与量的提升。有鉴于此,各地教会不妨自发联谊,组织既有的教牧人员,成立各地的讲师团,有针对性地给讲师团老师进行有规划的培训,鼓励讲师们根据教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的专长。让他们在各地巡回培训及布道,传讲纯正的圣经信息,更新教会的观念,传播有启发性的、建设性的教会信息,以提升教会的文化。

教牧人员优秀,教会文化就会优秀。但我们需要有培养其优秀的土壤。没有培养优秀的土壤,雄狮也会在囚笼里变成懒猫。无休止的劳作就是耗尽传道人的囚笼,压抑的教会管理氛围就是让禾苗枯黄的荒土。旧约时代,上帝给以色列民定下了安息年制度:在每个第七年修整一年,让土地可以得到歇息,人可以得到修整。两千年的教会也渐渐形成了教牧人员的安息年制度,让每个第七年,传道人可以得到带薪的一整年的学习、反思和修整的机会。但中国教会因为自身的难处,过去没能很好地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其结果是让我们耗尽而变得粗俗,没有异象而目光短浅。恢复安息年制度可以给传道人修整、反思与充电的机会,提升其素质,甚至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杜绝教会领袖因为长期霸占一个位置而形成的专制主义危机。安息年制度也是教会一个独特而优秀的文化传统,若能恢复,也将是提升教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



最后,要想提升教会的文化形象,教会文化就要有比社会思潮更先进的元素。相信,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有着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信众,直接影响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督教文明,对于正在致力于文化大国建设的中国,也一定能提供宝贵精神及文化等资源。那么,首先就需要我们。




大家都在看


【荐读】上天赐福努力的人

【灵修】上帝记念你

【解惑】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读经?

【心语】悔改如孩童,小心寻迷羊



校 对 | 琳   美 编 | 庄庄

 



感谢您关注福音媒体:“QT灵修”!

本平台由一线福音派牧者、婚恋辅导专家、基督徒学者及教会同工组建。

意在致力传播纯正福音、推动信徒灵修及学习圣经、普及当代护教、

传播优质资讯、在线解答读者信仰和生活问题等。

诚邀您为我们守望、推介,感谢您对福音媒体事工的支持!


联系投稿邮箱:1211131028@qq.com    ronjoy@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